> 国防科普 > 2006年世界卫星应用主要进展

2006年世界卫星应用主要进展

2006年世界卫星应用主要进展

廖春发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一、全球航天产业的主要进展

  1.全球航天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卫星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卫星宽带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据2006年6月,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表的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卫星产业销售收入为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如果将SIA未统计的载人航天和卫星导航等地方数百亿美元收入也计算在内,2005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可能已突破1200亿美元。

  SIA报告指出,经过几年艰苦努力,航天产业各部门依赖科技创新,在卫星高清电视直播、卫星多媒体广播和卫星宽带业务等方面已取得可喜进展,这三项新业务有望成为未来卫星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以卫星电视直播为主导的卫星服务业(约占卫星产业总收入的60%)仍然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而政府对航天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强和私营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商对卫星产业的再次关注,是航天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预示未来几年航天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2.航天制造业和服务业掀起新一轮重组并购潮

  2006年全球航天制造业正在酝酿新一轮重组并购热潮。美国最顶尖的两大航天旗舰——波音和洛马航天制造部门正在谈判重组并购事宜;欧洲的两大卫星制造巨头——阿尔卡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与EADS下属的阿斯特留姆公司也一直在酝酿强强联合,组成欧洲最大的卫星制造集团;在俄罗斯,普京总统已于2006年6月9日颁布法令,宣布将俄罗斯10多家航天器制造企业合并重组为一家新的信息卫星系统公司(ISS),使其成为能与美欧对手展开国际竞争的国家队。

  上述新一轮重组并购活动再次证明,航天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国际一流航天制造业不断重组并购的事实表明,全球航天制造业已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

  在全球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排名前10位的运营公司中,2006年也同样经历了重组并购过程。继2005年底SES全球公司兼购新天空公司后,2006年9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又吞并了美国泛美卫星公司。经过此次新一轮并购活动,新组建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已成为拥有52颗在轨卫星、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巨无霸,而SES全球公司并购新天空公司后,虽然也拥有35颗在轨卫星,年收入超过17亿美元,但却只能屈居第二。卫星服务业重组并购的主要驱动力是为了扩展各大公司在全球的业务范围与规模,节省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二、全球卫星应用的主要进展

  1. 导航卫星

  2006年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继续取得良好进展,印度和中国的区域导航卫星计划也正式对外宣布。未来10年,美俄垄断导航卫星技术的局面将被欧洲、印度和中国打破,但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系统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仍将处于领先或主导地位。

  (1)美国GPS现代化计划取得进展

  美国空军正在加快GPS的升级换代,已经开始用8颗GPS-2RM卫星替换超期服役的GPS-2A,并开始研制新一代GPS-3卫星。首颗GPS-3将会提前到2011年发射。

  2006年9月25日,美空军成功发射第2颗现代化的GPS-2RM卫星,它是迄今为止技术上最先进的GPS卫星,增加了2个新的军用M码和第二个民用信号,抗干扰能力大为增强,导航性能显著改善。

  (2)俄罗斯继续恢复Glonass系统

  俄罗斯2006年继续一箭三星补网发射新的改进型Glonass-M卫星。俄国防部再次重申履行普京总统关于尽快恢复Glonass系统的指令,决心在2008年使该系统增加到18颗卫星,2010年恢复到由24颗卫星组网的满星座状态。第三代现代化的Glonass-K卫星的研制工作也正在顺利展开,预计2007年将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

  俄罗斯国防部长11月13日宣布将于2007年1月1日解除对GLONASS的安全限制,使其可以全面应用于民用领域.

  (3)欧洲伽利略计划进度推迟,联合执行体将被新监管机构取代

  2006年欧洲伽利略计划在困难中继续推进。在轨验证阶段超支的4亿欧元中,欧盟已支付2亿欧元,而由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分摊的2亿欧元一直到8月底最后期限到来之前才得到解决。法、德、意、英四国政府同意各分担总额的16.9%(约合3100万欧元),从而使另外4颗在轨验证卫星及其地面系统建设的经费落到实处。

  伽利略联合执行体(JGU)与欧洲八大工业团队关于20年特许经营合同的谈判已有初步结果,初步协议已于2006年11月签署,余留问题解决后将在2007年签署最终协议。

  截止2006年底,伽利略计划总共已投资15亿欧元(19亿美元),预计到2011年完成星座部署的费用还需要由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至少投资21亿欧元,其中政府出资7亿欧元,工商企业出资14亿欧元。

  欧盟委员会负责监管伽利略计划的伽利略联合执行体(JGU)在完成特许经营权谈判之后已于2006年底结束其使命,新成立的伽利略监管机构(GSA)将不允许包括中国在内的非欧洲国家进入。中国、以色列、印度和其他加盟伽利略计划的非欧洲国家不仅在新机构中没有发言权,而且也已被排除在未来特许经营管理伽利略系统的集团公司之外。

  (4)中印导航卫星计划令世界瞩目

  2006年6~7月,中国和印度几乎在同时宣布要在未来几年发展全球和区域导航卫星系统。中印两大国的这一不同寻常举措不仅令世界关注,而且再次凸显拥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资源对正在崛起的中印两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初步建立区域导航卫星系统,最终实现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

  印度政府2006年5月9日正式批准实施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将由7颗卫星(4颗同步轨道,3颗大椭圆轨道)及其地面控制段组成,预计未来6年内研发、制造和发射7颗卫星的投资需要3.5亿美元(160亿卢比)。印度声称,该系统将完全由印度控制,所有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接收机的研制和生产都由印度独立自主完成,这项工程的实施预计将会给印度航天部门和工商企业带来巨大的技术挑战和商机。

  2006年,印度与欧盟历时2年谈判达成了印度正式加盟伽利略计划的初步协议,正式协议已在10月印度总理访欧时签署。

  2.卫星通信

  (1)全球卫星固定通信服务业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据欧洲咨询公司最新公布的市场调查显示,随着全球经济日趋好转,政府和工商企业对卫星通信转发器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事卫星固定通信转发器租赁业务公司的收入稳步增长,从而结束了连续4年不景气的状态,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据调查分析,2005年全球卫星固定通信运营公司的税前边界利润增加到接近30%,通信转发器需求比上年增长6.2%,全年销售总收入达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但由于受近年几大公司兼并重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排名前5强公司的平均纯利润自2000年以来一直下滑的局面仍未改善,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EBITDA(即扣除利润、税收、折旧和还贷前的收益)仅占销售收入的65%,虽比上年稍有改善,但仍不理想。

  (2)政府和军方市场成为驱动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稳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近年来,尤其是在2006年,商用通信卫星发射与定购数量明显增加,仅亚太地区就已发射了12颗商用通信卫星(包括失败的印度卫星-4C),新增定购的商用通信卫星也比往年增加许多。而驱动卫星通信业快速复苏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军方市场对商用卫星通信需求的强劲增长。据市场调查分析,世界顶级全球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商的租赁业务收入中,直接或间接来自各国政府或军方的长期稳定订购比过去几年有明显增长。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总收入中政府市场占15%,SES全球公司占10%,SES下属的新天空公司占33%,SES全球公司下属的Americom分公司占15%。还有一些较小公司的业务收入甚至有70%来自政府市场。美国陆军于2006年9月还向美国6家公司授出了价值50亿美元的“全球卫星系统”合同,为美国国防部及其联邦政府机构提供全球数据、视频、音频通信业务有关的商用卫星通信终端产品及其服务。

  (3)卫星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成为新的热点

  随着数字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等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日趋成熟,2006年这项“动中通”业务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地区开始形成热点。2006年9月劳拉公司宣布将为美国Terrestar网络公司制造另一颗天地混合的TerreStar-2移动通信卫星,为美国和加拿大提供下一代3GHz移动语音和数据通信业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在9月宣布正在研制印度新型多媒体广播卫星——Insat-4E卫星,预计2008~2009年发射,以便向印度的手机用户和其他车载移动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和实施农村畅通工程等;在欧洲,法国政府正在考虑发展天地融合的宽带多媒体应急通信卫星系统,SES全球公司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也准备在它们的卫星上增加S频段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这项业务的关键技术是研发星上12m直径S频段大型可展开天线及其有效载荷。此外,据报道我国广电部门也已通过美国一家公司购买并发射一颗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供我国长期租用,预计最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可以投入运行。

  3.气象与遥感卫星

  (1)美欧发射新一代气象卫星

  2006年5月24日,美国海洋大气局与航空航天局联合采购的新一代静止轨道业务环境卫星-N(GOES-N)发射成功。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装有可灵活跟踪扫描局部地区的扫描成像仪和探测器,其跟踪定位台风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精度比上一代卫星高4倍,还装有一组监测太空环境的太空气象监测器,用于监测与预报太阳耀斑和地磁暴等特殊“太空气象”事件的发生及演变过程。及时的太空气象预报信息对保障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以及电力网的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欧美联合研制的首颗欧洲极轨气象卫星Metop-A也于2006年10月发射, 从而开辟了欧美长期合作的新领域。该卫星重达4085kg,装有4台美国的遥感器,已进入837km极地轨道。欧洲为保持2020年前Metop卫星的长期稳定运行,共投资30亿美元采购3颗这种卫星。为了避免这类气象数据落入某些国家或机构,美国要求欧洲在战争或危机时期不向列入黑名单的组织提供任何气象信息。

  (2)美国商用卫星成像服务形成军民两用新产业

  随着美国政府对高分辨率成像卫星的放开管制,商用高分辨率成像卫星及其业务在美国迅速发展。目前在轨商用卫星图像销售业绩良好,优于1m的更高分辨率成像卫星陆续发射。2006年1月,美国轨道成像公司以5850万美元并购昔日竞争对手太空成像公司,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称为地球之眼(GeoEye)的新公司。这一并购行动使美国商用成像公司由3家变成2家。另一家是拥有0.61m高分辨率“快鸟”卫星的数字地球公司。这两家公司均得到美国军方数亿美元的长期财政支持,其卫星图像产品主要供美国政府和国防部使用,此外还通过由增值服务商、地区分发商、销售代理商及战略伙伴组成的全球网进行商业销售。

  (3)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发展高分辨率成像卫星

  俄罗斯、法国、德国、以色列、印度、日本等国正在积极发展本国的军用高分辨率成像卫星,其中法国的“昴星团”高分辨率卫星的全色分辨率为0.7m,多谱段分辨率为2.8m;德国正在研制的雷达卫星系统由一颗X频段Terra SAR-X卫星和一颗L频段Terra SAR-L卫星组成。两颗不同频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协同工作,相互补充,能获得最佳侦察效果。首颗X频段卫星于2006年10月发射,分辨率为1m;日本也正在研制新一代高分辨率侦察卫星,它的第3颗光学侦察卫星已于2006年9月11日发射入轨,分辨率为1m,另一颗雷达侦察卫星将于2007年发射,届时将组成4星一体的侦察系统。

  此外,意大利也在研发由4颗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网的军民两用小卫星星座,首颗卫星预计年底发射。韩国研制的多用途阿里郎2号卫星已于2006年7月22日发射成功,其多谱段相机的全色分辨率为1m,,多谱段分辨率为4m。韩国正在研制中的雷达卫星和阿里郎3号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将于未来几年内发射。

  在各主要大国和新兴工业国竞相发展高分辨率成像卫星的热潮中,2006年一些中东国家和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埃及和土耳其等国也对发展本国的侦察卫星系统非常感兴趣。有些国家已经或打算发出招标书,美、欧、俄和以色列的卫星制造商正在竞争这块蛋糕。

  (4)美国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和世界最小的合成孔径雷达

  美国诺·格公司2006年10月8日宣布已经成功设计、研制并演示飞行了世界首台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它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研发的“战术成像合成孔径激光雷达计划”的组成部分。该计划要求把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于激光雷达领域,使激光雷达的分辨率不受其孔径大小的限制。诺·格公司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成功演示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证实合成孔径雷达能在光学波长范围内工作,并获得接近摄像质量照片的分辨率,声称这次演示成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

  另外,2006年8月美国ImSAR公司和Insitu公司声称合作研发了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只有0.45kg的最小合成孔径雷达样机——NanoSAR。它可装在各种无人机、远程武器投放平台和微小卫星上,广泛用于全天候侦察、目标瞄准定位、地面移动目标跟踪显示和搜救活动。

  摘自《卫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