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科普 > 中国飞船的指控中心

中国飞船的指控中心

中国飞船的指控中心

1999年11月21日,当“神舟”号试验飞船在轨飞行了21个小时后成功着陆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向世界昭示:中国已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这是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烈焰,托举“神舟”号飞船拔地而起。 4块巨幅投景大屏幕和几十台显示终端,显示着不断变化的、标示着任务状况的数据、曲线和图像。大屏幕上方,标示着北京时间、联调时间、飞行时间的 L ED显示屏,同时在不断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数据。 几十秒钟后,屏幕上随即出现一个小小的亮点,标志着船箭实际飞行的曲线,缓慢地开始向前延伸———此时,来自各测控站船测控得来的数据,源源不断汇集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捕获目标的报告此起彼伏。“ X X发现目标!”“ X X跟踪正常!” 位于指挥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收集从各测控站船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船箭飞行状态,向飞船发出成百上千个遥控指令和控制注入数据。 计算机主机房拥有庞大复杂的航天飞行任务数据接收、处理和传输系统,数百台计算机和通信处理机基于高速数据网互联,构成了功能强大的分布式飞控数据处理平台。当飞船在太空邀游时,地面控制系统高速运转,为其提供强大的飞控支持。 通信机房和数据传输机房构成了飞船飞行试验任务的信息枢纽,通过这条纽带,飞控中心可与太空中飞行的“神舟”号飞船建立起连接,实现天地对话;还可以将遍布全球的地面测控站及分布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连成一体,牢牢牵住翱翔在茫茫太空的飞船。 稍顷,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宣布:“神舟”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挥大厅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如今,无论是西北大漠上的导弹试验,还是西南航天城的卫星发射;无论是火箭在太平洋溅落,还是飞船在太空邀游,决策者都可以通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代化的指挥显示系统,了解和掌握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状态和细节,下达一系列指挥控制命令。 前不久,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署通令,给在“神舟”号试验飞船首飞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圆满完成历次卫星发射试验保障任务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记二等功。 中心主任隋起胜介绍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于1996年3月建成。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分析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心,是卫星发射试验北京任务指挥所的技术支持单位,也是我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拥有指挥通信信息处理、监控显示、飞行控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强、反应快捷、运算精确的现代化控制系统。是对飞船在太空飞行进行指挥控制的“中枢神经”。 老将引导,小将担纲,事业造就栋梁。这个中心坚持用事业召唤人才、用目标凝聚人才、用任务锻炼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将人才培养驶入了“快车道”。 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压担子、抓考核”等方法,敢于放手,舍得投入,重点加强了任务分析队伍、软件开发队伍、硬件维护队伍和组织指挥队伍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先后派出230人次到相关系统和院校学习深造,聘请清华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到中心授课,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了60余人参加的工程硕士班。 中心把技术攻关和任务联调作为“练兵场”,把年轻科技干部推向前台挑“大梁”。通过工程实践的锤炼,一大批年轻技术骨干脱颖而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80%以上,他们大都是1995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有100多名年轻科技干部已经成长为各个专业的业务尖子。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不到28岁。涌现出了“学习成才标兵”工程师李剑、优秀科技干部标兵欧余军、“仿真专家”崔晓峰等一大批年轻的科技专家。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以改造、完善、提高为原则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积极争当科技强军的开路先锋。在实施轨道计算、返回控制技术、实施数据处理测控计划生成、监控显示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又成功发射升空。与首飞任务的最大不同,是飞船的全部系统都参加了试验,飞船除没有载人外,其他与“全副武装”的载人飞船状态没有什么两样,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下的陆海基测控网,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并向飞船发出了一系列遥控指令和数据,使飞船在太空完成了太阳帆板展开、姿态确定、造合变轨道维持等数百个动作,为飞船正常飞行和顺利返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唐文俊)

本文编辑:郭多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