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科普 > 核电磁脉冲效应

核电磁脉冲效应

核电磁脉冲效应

   核爆炸时在空间产生的瞬时电磁场对电磁系统所引器的破坏作用,是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之一。核爆炸释放的γ、X射线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散射出非对称的高速康器顿电子流,由这些不对称分布电荷的运动激励出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核电脉冲引器的破坏作用与场强的最大值(幅值)和脉冲宽度有关,即与耦合的能量有关。这些参数随核爆威力、爆高及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爆高百千米、威力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的高空核爆炸,距爆心投影点几百千米的区域内,地面电场强度可达几千到几万伏A米。电磁系统易受电磁场的干扰或破坏。核电磁脉冲通过长电缆、天线或接线柱等途径耦合能量而使无线电电子设备、供电系统、控制、指挥和通信系统等受干扰或损伤,根据耦入的能量和系统动作的阈值,造成器件烧毁、电击穿、短器性功能失效等。60年代初美国在约翰逊岛上进行了几次威力为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高空核试验,曾使距爆心约1400千米处的防盗报警器突然报警,高压线上的避雷装置纷纷发生爆炸。1961年9月原苏联进行的一次高空核试验,使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的反导预警雷达和4000千米范围内的远程高普通讯失灵24小时。核电磁脉冲分布的地域很宽,在几千千米外可以迅速探测到核电磁脉冲的信息。所以,探测核电磁脉冲是侦察核爆炸的手段之一。电磁系统防护核电磁脉效应的措施是:加强电磁屏蔽,缩短电缆等引线,系统合理地布设地线并降低接地电阻,选用抗电磁冲击强的元器件,采用对称电路,合理配置器件和零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