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科普 > 日本“伊”400潜水航母

日本“伊”400潜水航母

日本“伊”400潜水航母

       山本五十六之梦
  
  山本五十六这个奇袭珍珠港的策划者,历来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先发制人的作战思想。早在袭击珍珠港之前,山本五十六就盯上了另一个战略目标——巴拿马运河。美国控制下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海军的“命门”,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联络的必经之地。不过,巴拿马运河距日本本土8 000海里以上,又有美军重兵把守,想瘫痪巴拿马运河,谈何容易!冥思苦想后,山本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建造潜水航母,实施“以水中航母群为主体的海底机动作战”。
  
  通向潜水航母之路
  
  将飞机装到潜艇里,并实施作战任务的只有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就在“伊”51潜艇上进行了搭载飞机的试验。随后,日本海军又在“伊”21和“伊”5潜艇上进行了试验,并最终取得成功。尽管美、英、法等国海军也进行了类似尝试,法国曾设计出排水量2 800吨的“巨鲸”式潜水航母,但都未能进行下去。
  日本的甲型、乙型潜艇可搭载多种飞机。日本海军曾将搭载在潜艇里的飞机广泛用于实战。由“伊”25上起飞的“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曾直飞美国本土俄勒冈州执行轰炸任务。这是日本飞机在二战中对美国本土唯一一次袭击。
  由于有了二战初期的一系列胜利,以及潜艇搭载飞机的成功实践,日本于1942年4月正式决定研制潜水航母。随着6月初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日本又制定了新的“改五计划”,决定加快新舰艇的研制,建造18艘潜水航母。
  从潜艇装小型飞机到潜水航母有质的提高。前者只能装小型飞机;而潜水航母,无论是大型潜艇,还是较大型舰载机,都经重新设计,要解决潜艇长期隐蔽水下航行、指挥通信、将舰载机装入潜艇内、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改五计划”要求潜水航母是一种超大型潜艇,能搭载具有强大攻击力的舰载机2>3架,具有超远的续航能力,要以16节航速航行33 000海里,或以14节航速航行40 000海里。除能攻击巴拿马运河外,若能秘密前出到大西洋,还可以直接攻击纽约。由于此时日本已经研制出“彗星”舰载轰炸机,故计划要求要在“彗星”机基础上,研制出能装到潜艇里的较大型舰载机。至此,一个空前绝后的潜水航母设计工作,便在爱知航空厂极其秘密地正式开张>>研制代号为“特型潜水艇”,简称“潜特”,舰载机代号为“十七试特殊攻击机”,即十七式试验型特殊攻击机。建成后正式名称分别为“伊”400型潜艇和M6A1“晴岚”攻击机。
  
  赛过“鹦鹉螺”
  
  无论是排水量,还是长度,“伊”400在二战期间都算得上是“巨无霸”。就是与二战后的常规潜艇相比,也是一个巨人,连第一代核潜艇“鹦鹉螺”也只能甘拜下风。
  “伊”400水上排水量为3 530吨,水下排水量6 560吨,潜艇全长122米,全宽12米。论块头,“伊”400堪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相匹敌,远胜于“鹦鹉螺”(排水量2 800吨,艇长90米)。设计艇员为145人,后增到213人。最大航速20节,水中航速7节,能以16节航速航行30 000海里。它除搭载3架“晴岚”舰载机外,还装有140毫米舰炮1门、25毫米机炮10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8具(鱼雷24枚),具有较强的攻击能力。
  在结构上,“伊”400可谓“潜艇和航母的混血儿”。从下部看像潜艇,从上部看又有航母的模样,但整个潜艇还是圆形断面耐压船壳结构。飞机库也是圆形耐压结构,有一个很结实的舱门。艇艏有经特殊设计的特8号弹射装置,飞行甲板有3°的向上倾角。艇艏左侧有起倒式起重机臂,用以将飞机吊到机库。还有一绝是飞机入库前要先“瘦身”,将机翼折叠起来,出库后能将机翼迅速展开。
  “伊”400的武器装备也几经变化。由最初的舰载机2架、140毫米火炮2门、三联装25毫米高炮2门,改为建成后的舰载机3架、140毫米火炮1门、三联装25毫米高炮3门,单管25毫米高炮1门。艇艏的鱼雷发射管8具,艇内装鱼雷20枚,另有4枚航空鱼雷。舰载机携带的弹药为3枚800千克炸弹和12枚250千克炸弹。
  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建成的潜水航母只有“伊”400、“伊”401和“伊”402三艘,“伊”403和“伊”404只完成了一半,停在建造船台上。“伊”404在美军的大轰炸中被击沉。作为一个特种潜艇编队,只有三艘潜艇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日本海军又将在建的大型潜艇紧急改装,制成排水量3 600吨的“伊”13和“伊”14特种潜艇,并准备建造同级的“伊”1和“伊”15特种潜艇两艘,但直到二战结束,“伊”1和“伊”15仍未建成。这样,在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共建成3艘“伊”400 、2艘“伊”13。其中,“伊”402完工时间过晚,加上毛病不少,未能编入潜艇部队。尽管如此,它们仍然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潜水航母编队。
  
  “晴岚”搭载机的瘦身术
  
  搭载机的研制工作于1941年正式开始,研制名称为“十七试特殊攻击机”。按设计要求,这是一种比“彗星”舰载轰炸机稍大、比“瑞云”水上侦察机稍小的双座、双浮筒式水上攻击机。战斗中,必要时可将双浮筒抛弃,以保持飞机的高机动性。另一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折叠式机翼,驱动机翼折叠的机构,不仅可以用飞机内的动力,还可在外部用液压动力或人工来完成。这是将飞机装入潜艇飞机库中的“化蝶为蛹”的瘦身术。飞机翼展12.2米,全长10.6米,全高4.6米,翼展面积27米2,空重3.4吨,全重4.3吨。动力装置为单发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1 400马力。主要武器为鱼雷1枚或1颗800千克炸弹,可急降攻击,后舱上有旋转机枪1挺。机腹下部的两个浮筒,可抛弃,也可用机构卸下,存放在机库侧面。除了主机翼外,水平尾翼也可折向下方(进机库之前折下),垂直尾翼的上部也应在进机库前向右折倒。当抛弃双浮筒时,垂直尾翼的上部也应抛弃,以保持飞机的平衡。当飞机的主机翼和尾翼折起时,飞机的宽度只有2.3米,高度只有2.9米。瘦身有术是“晴岚”搭载机的绝活。
  为了缩短飞机升空时间,特种潜艇中的士兵都经过特殊训练。据称装浮筒只要10人45秒,卸下浮筒只要20秒!主翼展开需4人57秒,尾翼展开需1分20秒。机翼折叠稍费时间,利用液压装置,拔出定位销需25秒,主翼完全展开需5分10秒,尾翼需2分10秒。一架出库的“晴岚”机可在7分钟内“组装”完毕,加上挂弹、加油、弹射,整个准备时间只需45分钟。
  
  海底特攻机动部队
  
  到1944年,战局的发展已经大大不利于日本。日本海军的作战舰艇、飞机和人员损失严重,再加上美机的大规模轰炸,致使作战物资和原材料十分匮乏,特种潜艇的装配进度十分缓慢。最终,“伊”400于1945年2月13日竣工。推后3个月开工的“伊”401也同时竣工。紧急改装的“伊”13于1944年12月16日竣工。日本海军选择一个好日子2月11日(纪元节,日本的四大节日之一)成立了第一潜水队。之后,“伊”14又于3月14日编入第一潜水队。至此,新编成的海底特攻机动部队(第一潜水队)共有4艘潜水航母,司令官为有“潜水猛士”之称的有泉龙之助大佐,第一潜水队命名为“神龙特别攻击队”。4艘潜水航母的艇长为中佐或少佐军衔,有着丰富的潜艇作战经验。司令旗挂在“伊”401潜艇上。

 装备“晴岚”攻击机的第703航空队于1944年12月15日在鹿儿岛编成,共10架“晴岚”机。该航空队后来移至吴、屋代岛等地,1945年4月并入第一潜水队开始合练。
  
  从常规攻击到特攻
  
  第一潜水队刚成立就把攻击目标定为巴拿马运河。到1945年,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已从东西两个方向打进德国本土,法西斯第三帝国的灭亡指日可待。而一旦德国的战事结束,美英海军在大西洋的军舰将通过巴拿马运河机动到太平洋海域,这对雪上加霜的日本海军无疑是灭顶之灾。日本海军秘密攻击巴拿马运河的作战计划,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之中。
  巴拿马运河也有“软肋”,那就是它的6道船闸。原来,作为航道的加通湖水面比大西洋洋面高出26米,只好用多道船闸来升降水位,使船只通过。一旦把船闸炸毁,整个巴拿马运河将陷入瘫痪。经反复讨论,日本海军决定第一潜水队的攻击由常规攻击改为特攻,并进一步制定了“特攻计划”。
  由常规攻击改为特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考虑美机报复的可能性。“晴岚”攻击机从出机库到弹射出发只需10分钟,而返航的过程却相对复杂。“晴岚”机不可能直接降落到甲板上,只好降落在水面上,再由潜艇上的起重机将飞机吊到甲板上,整个过程至少需半小时。在这漫长的半小时中,美机一定要来报复,而潜艇又要浮在水面上等待,处境十分危险。第二,确保攻击的成功率。可用来实施攻击的“晴岚”机只有10架,考虑到先期作战的损失和投弹的命中率,能否一举瘫痪巴拿马运河,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为确保轰炸水闸万无一失,只好采用特攻战法。而此时,“神风”特攻机、“回天”人操鱼雷等已用于实战,用“晴岚”机来特攻,也是不难理解的事。其后的一段时间,就是按特攻战法来进行训练的。
  还有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油料不足!每艘潜水航母往返巴拿马运河起码需1 600吨燃料,而当时吴军港的油库中只有区区2 000吨燃料,无异于杯水车薪。日本海军只好派“伊”400和“伊”401到中国大连装油。直到1945年6月,4艘特种潜艇才装满燃油。尽管战局已不利于日方,但有泉司令官还是下达了攻击巴拿马运河的命令,时间是1945年6月上旬。
  
  可悲的下场
  
  到6月中旬,对日本来说,战局已全面恶化。德国投降后,美英海军的3 000多艘战舰和运输舰开始云集到关岛、马绍尔群岛一线,准备进攻日本本土。而日本的第一潜水队前出到巴拿马运河海域至少要1个月,袭击巴拿马运河的价值已大打折扣,削弱美海空军的威胁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将攻击目标改为乌利西环礁的美海军舰队。乌利西环礁属于加罗林群岛,距日本本土1 500海里,攻击的成功性更大一些。
  打头阵的是“伊”13,于7月2日从舞鹤港启航。潜艇的飞机库里装的是“彩云”侦察机两架。紧接着,装两架“彩云”机的“伊”14潜艇也于7月14日出航。担任主攻任务的“伊”400和“伊”401于7月22日才从大凑海军基地启航。然而,众“伊”们出师不利。“伊”13出航不久便杳无音信。后来才知道,“伊”13的行踪被美舰发现。7月16日,在美海军“安齐奥”护卫航母舰载机的攻击下,“伊”13葬身于本州以东海域。“伊”14于8月14日到达日军控制下的特鲁克港。卸下的两架“彩云”侦察机开始了攻击前的飞行侦察。
  按照攻击计划,4艘潜艇于8月14日到达乌利西环礁以南200海里的海域会合,8月17日发起攻击。
  8月14日,“伊”401率先到达指定海域,但未见“伊”400的踪影。登上“伊”401的有泉司令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指挥塔里踱来踱去。到了夜暗来临,他竟然不顾危险令“伊”401浮出水面,以搜寻“伊”400,结果连个影也没见到。原来,“伊”400遇到了麻烦,在遭遇强烈风暴后,电子设备起火,不得不停下来灭火。为了防止美舰侦听,“伊”400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样,行动迟缓的“伊”400到8月14日仍在前往攻击地点的途中。
  战局急转直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了《投降诏书》。8月16日,日本海军总部指挥官下达了“立即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的命令。第6舰队司令部命令到达攻击位置的3艘潜艇“立即返航,无条件投降”。这令潜艇里的日军官兵十分震惊和悲痛。经过激烈争论,有泉下达了“执行东京命令”的决断。潜艇升至水面,指挥塔上挂起了黑旗,参谋人员销毁了所有文件,水兵将鱼雷射入水中,舰载机也沉入大海。有泉在写完遗书后自尽。8月28日,美海军接受了“伊”14、“伊”400、“伊”401潜艇的投降。不可一世的潜水航母,终于落下可悲的下场。
  也许是潜水航母太有诱惑力,二战后,美国海军也曾一度研制新的潜水航母,但最终未能设计定型。在战场越来越“透明”的今天,能够深潜的潜水航母是否能在兵器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能否东山再起值得关注。